CopyRight © 2015 - 2016 学生云管理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
京ICP备12019430号-5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802022717
今天早上,和我一样被杭州马拉松堵在路边的老师请举手。真不少,不知道各位老师在看“杭马”时有什么感觉?当时,我站在马路边,看着朝气蓬勃的马拉松选手们,心中充满了感动,充满了震撼。
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选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矮胖瘦……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所有人都那么舒展、那么轻松;我还看到了各种色彩的服装,缤纷绚丽,斑斓多姿——而二三十年前,我们中国人还因为衣着的色彩单一,被外国人笑话为“蓝蚂蚁”。今天,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终于有了色彩,每个人都穿得富有个性、穿得鲜明亮丽。我还看到了稀奇古怪的装扮,有的人居然拿着盾牌、拿着刀、拿着玩具在跑,有的戴着夸张怪异的头饰,很搞笑,很好玩;甚至还有推着婴儿车的,领着小宝贝的……整个“杭马”,呈现出的就是这么一种自在、自由、自如、舒展、快乐的状态。我们这个经历过长期封建专制、缺少快乐的国家,终于在今天这个时代,通过马拉松这样的细节,不可遏制地绽放出内在的自由精神,内在的个性和欢乐。
我忽然想到,这些人为什么要参加“杭马”?为了破马拉松纪录吗?我感觉不可能,哪有拿着盾牌、拿着玩具刀跑马拉松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吗?我认为也不全是。如果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在小区里或者跑步机上锻炼就可以了,没必要几万人聚集起来弄这个。究其根本,城市马拉松的骨子里就是一种游戏精神,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调重复,机械呆板,这种刻板生活总要有点改变,生活才有意思。
说到教育戏剧,我同样在想:我们做教育戏剧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演员吗?肯定不是。如果是要培养演员,那么95%的孩子要被淘汰,因为有表演天赋的人是极个别的。提升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自信心,培养同理心,培养合作精神,等等?这些目标当然是教育戏剧的题中之意。但在这里,我想讲另外三个做教育戏剧的理由,请大家指教。
现在的学校,几乎完全被学科所垄断。学科等同于教育,教育就是学科。孩子在学校里接触的就是单调的一门门各自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学科。学科学习几乎成了孩子学校生活的全部。这是有问题的。学科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也不仅仅是一门门学科。孩子在校园里的生活理应更丰富多彩,更润泽饱满。
这时候,教育戏剧来了,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和不一样的体验,带来了孩子身心的放开。没有哪个老师允许学生在语文、数学课上自由自在地坐,但在教育戏剧课上可以。正襟危坐不叫戏剧课。戏剧课给校园里太过严肃的氛围撕开一道口子,带来一丝亮光,掠过一道新风——孩子们恍然大悟:噢!原来我做游戏、扮演角色甚至做做鬼脸,这也是学习呀,那谁不会呀!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更开心——这个我可比你强!教育戏剧课上,老师一定要放下架子,放下我们为师者的尊严,跟孩子摸爬滚打玩一把。当你放下架子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赢得孩子的爱和信任,当他们真正在乎你、爱你、信任你的时候,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平时我们一上语文课,语文老师满脸写着字词句段篇;到了数学课,数学老师全身每个细胞都散发着计算、逻辑、推理的气息;甚至连音乐课都不好玩,学生唱不好就得挨批评……总之一句话,老师太像老师,教学太像教学,教育太像教育。教育戏剧却不太像正式的课程,有那么点儿四不像、混血、跨界,好像哪里都能用到它,什么都能和它混搭,各种课都可以有些戏剧元素,它给原本严肃单调的学科教学,增添了色彩和趣味,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的生态!
多少年前,我们中国人面对电视镜头的时候总是一脸正经,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一样的,举止总是那么拘谨。
我曾经去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旅行路线是预先安排好的,太没意思了。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来一次戏剧化的旅行:我们几个人随机选了一列地铁,一直坐到终点站。出来一看,哇!一个古色古香的德国小镇,因为没有游客,所以特别安静。我们在街上碰到一个拄着拐棍去买面包的老太太,就跟她问路。这一问路不要紧,她就开始向我们打听,你们是哪里来的?中国来的。然后她就兴奋地开聊,从他们家族跟中国的关系,一直讲到小镇的历史。关键是一边讲一边比画各种手势,还有那表情,真的很丰富。我被她身心打开的状态完全征服了。这也是教育戏剧一个重要的目的——让孩子们建立自信,打开身心,能够用身体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能够用身体去连接这个世界,能够用身体来说话。我曾经写过一本书《教师的体态语言》,说的就是用身体说话的艺术。
我们的孩子小时候还算活泼,经过小学六年教育到了初中,就一个个严肃得像小老头啦!我本人就是一个例子。罗恩·克拉克是美国的明星校长,好莱坞电影《热血教师》的原型。我们邀请他到中国做了四场演讲,每一场我都是主持人。上海的那一场是在一个圆形舞台的剧场举办的。克拉克是演员出身,演讲的时候很夸张,一会跑到观众席上去,一会跑回来。讲完后,我上场做总结,他很热情,一把抱起我甩了一圈!我手足无措,好尴尬。因为我小时候没接受过戏剧训练,没有学习如何打开身体,没有学习用身体表达,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没有办法跟克拉克互动。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够自如舒展地用自己的身体来说话。当然,这就需要教育戏剧。
刚才我讲了,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我们的教学太像教学。尤其是我们上大型公开课的时候,头天晚上一般都不睡觉,都在无数遍过教案、过流程,无数遍试讲。第二天,打扮一番,紧张上场,就像国家领导人会面的一刹那,我们的公开课开场了。教育应该是这个样子吗?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美国学校一般不搞公开课。我到美国纽约一个有合作关系的私立学校访学时,他们校长是这么和我说的:根据中国同行的习惯,专门给你安排了一节公开课,由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老教师来讲。我就做好了听公开课的准备:大相机小相机。结果去了一看,就在图书馆的一角,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先生坐在一个板凳上,二十多个孩子围着他,有的坐,有的趴,还有几个干脆躺在地毯上,就是这么上公开课。老先生讲的还是中国故事,他捧着绘本,讲得满头大汗——因为我们一行人长短镜头对着他,他不习惯。
当时我就想,这样上课,孩子们一样听得很投入,而且更加自然,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公开课弄得那么严肃隆重,像是举行国庆大典呢?为什么不能生活化一点呢?我觉得通过教育戏剧,我们完全可以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更加情趣盎然。
以上三点依然不是教育戏剧中最重要的元素。最重要的是:一个老师要“心中有戏”。你心中没有戏,装模作样地跟孩子说我们来做教育戏剧活化课堂,算了吧,还不如让孩子去操场跑两圈。
有的老师说,我没有接受过戏剧训练,怎么会心中有“戏”呢?
这个戏,不是表演,不是演技,指的是“情”“趣”“境”三个字。所谓的情,就是情感,就是情节;所谓的趣,就是趣味,就是好玩;所谓的境,就是情境,就是场景。心中有戏,就是心中有情、心中有趣、心中有境,并且能够把这些传递给你的孩子们,让他们在你的课堂里,像一粒粒种子遇到春天、遇到雨水,欣欣然睁开眼睛,自然而然地绽放、开花、结果。具备了这几点,你哪怕没有受过戏剧训练,你的课堂也能够受孩子欢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她当年根本不知道教育戏剧是什么,但是因为她心中有戏,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情趣,深受孩子喜爱。她创造的情境教学法,成为中国小学语文界一个重要的流派。
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想它无非就是三个通道。
在每周的常态课时里,拿出一节课作为独立的教育戏剧课。我曾经担任校长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是中国第一所开设独立戏剧课程的公办小学。每周一节的戏剧课,成为亦小最受孩子喜欢的课程。当然,这样做是有挑战的,无论是课程规划还是师资培训,压力都不小。但是一旦做成,就会为你整个学校的课程链条带来生机和活力。
很多课都可以用教育戏剧来活化、来演绎。最典型的就是语文中的课本剧。
这也属于教育戏剧的一种类型。比如美国名师雷夫,就把排演莎士比亚剧作为一个特色坚持了三十年,名闻天下。当然,由学校层面来成立专业的戏剧社团也是非常好的,这需要举全校之力。
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是国内最早关注教育戏剧的团队之一。我们正在筹建教育戏剧上海研究中心,我们将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中小学教育戏剧联盟,汇集有志于开展教育戏剧改革的实验校,提供本土化的、适合大陆教育体制的、完整的戏剧课程体系,包括完整的课堂大纲和教学资源包。
我们将开展每月一次的教师培训,举行年度教育戏剧公开大奖赛,当然还有年度的教育戏剧论坛。第三届中小学教育戏剧高峰论坛将在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绽放,由成都汇文国际学校承办。
最后,跟大家分享俄国诗人巴尔蒙特的一首诗:
我来到这个世界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田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
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我与世界签订了合约,
我是世界的真主。
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冰川,
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
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
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
这首诗,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体验幸福,而绝不是为了体验痛苦,绝不是为了忍受折磨。同样,我们的孩子来到校园里,也不是来受苦受难的,他是为享受成长的乐趣而来。让我们敞开胸怀,以“杭马”的精神和姿态,来迎接我们的孩子,来与孩子一起共度幸福的教育生活。谢谢大家,明年再见!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中小学教育戏剧高峰论坛的总结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