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您的位置: > 任由孩子自己阅读?不,大人要做守门人!(家校得这么合作!)|讲座摘录 > 正文
任由孩子自己阅读?不,大人要做守门人!(家校得这么合作!)|讲座摘录
发布日期:2017-01-06 13:11:23        浏览次数:245

说起孩子阅读,老师也好,家长也罢,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任由孩子自己阅读,还是进行指导。


如果你也有这个疑惑,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不妨听听,我国第一批儿童文学博士、儿童文学的研究者王林,在2016新学校教育年会上的讲座吧,就会有答案了。

 

 

我前一段时间去参加一个讨论会,讨论到了一套很有名的书,叫《查理九世》。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大人要做儿童阅读的守门人。当然这个守门人要做一个合格的、有能力的守门人。基本来说,家校合作,我觉得应该包括这么五大块,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第一、在学校里,要做的是改革学校阅读的课程。

现在学校的阅读课程,不光是不能满足孩子们对阅读的一个渴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可能有一些阅读,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反而是伤害了阅读,或者说伤害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在教室里面,完整的儿童阅读,我认为应该是这么四个层面:居于中心地位的是课文阅读,教材的阅读,它是帮助孩子获得字词句的基本能力,但它不是全部;第二个层面是群文阅读,在文章的比较当中发展新的观点;第三个,整本书阅读,我们在生活当中多数时候都是读整本的书,而不是学单篇的课文;第四个,主题书的阅读,比如说偏好某一位作家,或者是某一类题材阅读。这四个层次,各有特点,而且逐步渐进,也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但是回到我们的教学现场思考一下,我们大部分的老师可能只完成了第一个层面的阅读,就是课文阅读。甚至很多的老师感叹,光是教教材,二十多篇课文,都教不完。这些问题我觉得挺复杂,(时间关系)暂不在这里讨论。


传统的阅读教学,为什么我说它在某种层面上,可能对孩子阅读的兴趣,和对儿童阅读的能力,我觉得在小学高年级之后,或者是中高年级之后,就很少起到正向推动的作用。只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来教,过度的重视识字,在字词句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教学效率就偏低了。


虽然也鼓励课外阅读,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太强势,主导课堂太多,说的太多,引导的太多,给孩子表达的时间、空间有限。教学当中我们反复强调的、反复练习的那些所谓的阅读的方法,很难迁移到生活当中。有时候,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而无趣,很少带动孩子的思考。


所以,现在阅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有这样的一些转变的方向。这也是国际的潮流,我们现在的国内很多的学校正在发生的变化。两个礼拜前我去拜访了十一学校,和老师聊聊。我觉得,他们在初中就开始已经大块进行这样一种改革,用教材来教,从重视字词教学到理解教学,精熟教学到阅读策略的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讲解的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纸质的阅读到多种媒体的阅读,单门的阅读到儿童的阅读,这是整个阅读教学转变的方向。


所以经常和老师们讲,我所理解的课外阅读,是课本之外的阅读,而不是课堂之外的阅读。课本之外的阅读,是说用正规的语文课时,来上很多教材之外的东西,就是我刚才说的,要用正规的语文课来教课本之外的东西,拉大语文教学的框架。


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放在首位,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在学校里面推动儿童阅读首先解决的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解决好了,然后是课时的问题,再是资源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好,那么我觉得孩子的阅读会踏上一个快车道。


第二点,老师还需要做的是为孩子选择优质的图书,或者是优质的童书,儿童读物。

我去国外的书店,包括中国台湾的诚品书店,可以看到,摆到最醒目的位置都是很精致的童书。给孩子选择书,当然,我觉得有一些现成的书单可以参考。但是,我想,书单毕竟只是某一个机构,或者是某一个领域他们的看法和见解,最重要的是,老师们要自己培养起来,去鉴别好书的能力。


最近我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从十万条近十年的少儿图书的数据里面选择三千六百条,也就是说,三千六百种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然后把它做成一个小学图书馆的基本配备的书目。适合孩子的年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老师,学校里边给孩子推荐的,暑假书目,或者是寒假书目,最大的问题是有点偏深、偏难。

 

第二、图书的种类要多样。

就是我提出的,阅读不偏食。在小学的阶段儿童阅读不等于儿童文学的阅读,不要只读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读一点科学的,科普人文的作品,对孩子知识的提升会更有帮助。把握图书的品质,尽量选择经典的作品,比如《给孩子一百本最棒的书》,那个是从十二万五千本图书里面选出来的。在朱永新老师的带领之下,我曾做过一个中国小学生的基础阅读书目(可以网上搜索这个书目)。在这个书目里面,我们做了一个“三十加七十”,三十本是最好在小学阶段必读,七十本是推荐阅读。在小学阶段能够完成这一百本的基础量,三十本就更不用说了。

 

第三、鼓励家庭中的亲子阅读。

这个事情为什么由学校来做呢?因为学校对老师的影响力,更有影响力。或者说,对家长更有影响力,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时候。事实上,研究也发现,家庭是发展孩子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场所。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已经有1000--1700个小时一对一故事朗读的经验,而低收入家庭平均只有25个小时故事听读的经验。所以说孩子的阅读基础,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定下了,我们在小学阶段,很多是做一些补救,或者是提升的工作。


有一个小小的公式,如何判断家庭的读书量。韩国的阅读专家,叫南美英做了一个阅读富翁和阅读乞丐的公式,就是家里的藏书量比家里人总年龄之和乘上十,如果比这大的话,就叫阅读富翁。如果小于家里人总年龄之和乘上3,就是阅读的乞丐。

有一次,我把这个公式给了一个妈妈,这个妈妈用笔计算了以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说,幸好爷爷奶奶没跟我们住在一起。


家里藏书五百本以上的孩子,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家里边藏书只有十本的孩子要高出6.6年,这也不是我的数据,是一些调查的报告。藏书是家庭里边最有效的投资。在家庭里面,布置一个温馨的、自在的阅读角落,这个国文名字叫做“只需要一平方米,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的天地”。当然我看了以后,我心里边想,你说的轻巧,你知道北京一平方米多少钱吗?


我女儿现在十岁,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是亲子阅读没有停止。为什么没有停止,是因为我比较享受这个时光。很有可能再过两年,我想读给她听,她都不我让读了。

 

第四、重视学校的图书馆的建设。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认为不是叫做建造学校里的图书馆,而是建造图书馆里的学校。因为图书馆有可能是更大的课程资源,是更大的学校。大部分的学校图书馆里,你会发现,要不就是翻的很烂,长期不更新,要不就是看书名就不行。

说到这里,我必须表扬一下我自己。去年(2015年)的时候,教育部派我到云南的一个贫困县挂职,我今年(2016年)六月份刚回来。下去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我县的教育领域里面,全县推动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过去是很破烂的教室,打造成现在这样,只用了三万块钱。阅读永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贵,只要抓住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把环境打造好,第二个环节配置优秀的图书,第三个环节开发阅读课程。即使是在我们那样贫困县也可以做起来。

 

第五、采取多样阅读的形式,或者简单朴素的阅读形式。

第一个朗读手册,里面谈到了大声朗读。

第二个,持续默读。在学校实习的时候,就做过一个事情,上课起立规矩不一定要,但是我上去先给孩子读一篇文章,持续默读。

第三个,说故事。

第四个,这是我在十年前反复推的,叫班级读书会,和孩子聊书。

每一个下面的主题,我相信都可以延伸出来很大的话题,但是时间关系,简单介绍这些。

 

0

回到顶部 意见反馈